Chapter.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3).鸦片战争的爆发
- 鸦片战争
-
-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自然经济主导\(\to\)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Longrightarrow\)阶级关系。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资本-帝国主义势力)
-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主义势力)
-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严重障碍。(封建剥削势力)
-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诞生,但是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发展缓慢,力量软弱。(民族资本主义势力)
-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不同的政治分裂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政治分裂势力)
-
-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根本为社会性质的变化)
- 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
- 部分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部分投资与资本主义工商业,部分转化为资本家。
- 大部分继续占有大量土地,依靠地租剥削生活,掌握着国家政权。
- 农民阶级
- 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 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失去土地的自耕农向贫农和雇农转化。
- 部分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 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严重,生活环境极度恶化,具有强烈的革命需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 工人阶级
- 来源于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 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产生的。
- 人数不多,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 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
- 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
- 与广大受压迫的农民有着天然联系。
- 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 中国资产阶级
- 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有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 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 具有两面性(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 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
-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相互交织在一起)
-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民族矛盾)
-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
- 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
-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
-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
- 两大历史任务
- 解决生产关系
- 解决生产力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相互交织在一起)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
-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 1842,1860年,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九龙岛。
-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让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中国西北领土。
-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中国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
1898,1899年,德国强租山东胶州湾(山东);沙俄强租辽东半岛旅顺口,大连湾(长城以北);英国强租山东威海卫,新界(长江流域);法国强租广东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日本(福建)。
-
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在各城市设立租界。
-
帝国主义列强获得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
-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
-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 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人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给掌事官照办。
-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更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 帝国主义列强把持中国海关。
-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 扶持,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 在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垄断进出口贸易。
- 1895年以后,中日《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厂投资,挤压民族资本。
-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 外国资本垄断机械采煤,占新式采铁,冶铁企业投资,控制大部分纱锭和布机,挤压中国民族工业。
- 迫使中国政府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举借外债偿还条约赔款,扼住中国财政的咽喉。
-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银行,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
- 控制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从政治与军事上取得铁路及沿线地区的控制权,控制中国沿海,内河和远洋的航运业。
- 外国商人依仗特权,对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4).文化渗透
-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3.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1).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 1841年,三元里抗英
-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
- 台湾高山族人民反抗美,日侵略军
-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爱国商人举行罢市
-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义军与日军激战
- 1900年,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与沙俄侵略军
-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 19世纪70至80年代,列强蚕食中国边疆地区
- 英国从印度入侵西藏,从缅甸入侵云南。
- 法国从越南入侵广西。
- 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 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 俄,法,德联合干涉日本还辽。
-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
(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
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
-
经济技术的落后
- 武器装备的落后
- 军队素质差
- 指挥艺术缺乏
(2).民族意识的觉醒
-
“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早期维新思想
- 林则徐:节译《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
-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翻译《夷情备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 郑应观:著《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
-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