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天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 《天朝田亩制度》
- 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土地的所有制。(革命性,反封建)
- 体现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 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 《资政新编》: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未能付诸实施。
- 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 在文化方面,设立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严禁鸦片输入。
- 《天朝田亩制度》
- 从天京事变到天平天国败亡
(2)农民斗争的意义与局限
-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新的历史特点)
- 反封建主义
-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 反帝国主义
-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 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 反封建主义
-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农民阶级不是反帝反封建的领导者
-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
- 在军事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 缺乏对侵略者理性的认知。
- 客观上:清政府“借师助剿”,实力悬殊。
-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洋务运动的兴衰
(1).洋务事业的兴办
- “内忧”: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
- “外患”: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 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兴办近代企业
- 军工企业(官办)
- 民用企业(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
- 建立新式海陆军
-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洋务运动的历史及失败
-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 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
-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 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
-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3.维新运动的兴衰
(1).维新运动的开展
-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 起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 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著书立说宣传变法思想,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
-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 要不要变法。
-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 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开启为期103天的变法。
-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注重农业发展;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开办商学,设立商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 军事方面: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 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废八股;翻译国外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 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推行的是一种非常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开启为期103天的变法。
(2).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破除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
-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惧怕人民群众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