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思想解放的潮流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意义$\Longrightarrow $(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
- 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
-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 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 (近代国情:帝国主义不允许)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为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脱离了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是不可能的。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看待问题很片面。
(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
- (国情相似)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
- (态度平等)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
- (革命方法)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 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五四运动的爆发$\Longrightarrow $(新的时代条件、社会历史条件)
-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五四运动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 一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领导阶级不一样)
-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知识界。
-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五四运动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 历史特点:五四运动是一场群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与社会革命运动。
- 历史意义:
-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广泛传播。
-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运用
-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 在上海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思想基础)
- 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工作。
- 同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流派进行了斗争。
- 到工人中去宣传和组织工作(阶级基础)
-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思想基础)
(3).中国共产党一大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 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 决定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选举产生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 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破产之后。接受具有完整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好的思想基础)
-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好的阶级基础)
-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工农运动的发动
- 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取得胜利)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惨案,暂时转入低潮),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 1921年9月,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1922年6月,澎湃到家乡广东海丰县赤山约,成立了农会。
-
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开展
(2).国共合作和大革命
-
国共合作的形成
- 1923年6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共三大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革的可能性。
-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做出新的解释,即“新三民主义”。其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有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 国民党一大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 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农民运动也逐步发展。
- 创立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 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问题,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
- 进行了创建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尝试。
-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3).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
大革命的失败
- 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实行反共步骤。
- 1927年4月中共五大提出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等一些正确的原则,但对诸如此类问题没有提出有效的具体措施,难以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7月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 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缺乏应对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
- 客观上:反革命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
- 中国共产党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