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新道路的探索
(1).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
-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
-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28年“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 国民党政府继续北伐,张学良宣布“遵从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
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
-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性质
-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前: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
- 建立庞大的军队和全国性的特务系统。
- 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 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性质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 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 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发动秋收起义。
- 召集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强调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 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道路。
- 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领导起义军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由此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1927年11月,毛泽东率领的起义军到井冈山成立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
- 革命道路理论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 《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 革命道路理论提出的意义:
- 为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
- 思想建党:阐述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 政治建军: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
-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土地革命的意义:
- 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状况,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 争取广大农民对中国革命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巩固了工农联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土地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
2.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1).土地革命的发展与挫折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 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
- 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 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清理。
-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
- 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缺乏实践经验,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2).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
- 红军开始长征
-
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
- 1935年1月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 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 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 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 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 1935年1月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3).红军长征胜利
-
红军长征胜利及其意义
-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22日,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成熟。
-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转危为安的关键。
- 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