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7.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1.争取民主和平
(1).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
-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 主要矛盾转变:美扶持下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中国人民的矛盾。
-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 以斗争达到团结
-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 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2).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
- 全面内战爆发
- 1946年6月26日
-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2.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
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2).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
- 1947年7月至9月,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
学生运动的高涨
- 1945年12月1日,昆明学生发动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 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学生发动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一二三〇运动)。
-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五二〇运动)。
-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
- 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2).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
-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策
(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 抗战胜利后,某些民主党领导人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外寻找第三条道路。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革命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的基础。(1954年召开全国人大正式立宪)
-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
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 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