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网络工程导论


4.计算机网络基础

4.1.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类型和目标

  • 个人与家庭用户
  • 军事网络
  • 移动办公
  • 城市管理
  • 位置服务
  • 增强现实
  • ......

4.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1. 1950s:面向终端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基于分时技术
  2. 1960s: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ARPA网络)
  3. 1970s~1980s:结构体系标准化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4. 1990s:以网络互联为核心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4.3.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资源子网)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通信子网)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的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之为计算机网络

  • 硬件:资源子网(计算机系统),通信子网(数据通信系统)
  • 软件: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4.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 资源共享(核心)
  2. 均衡负载及分布处理
  3. 信息快速传递和集中处理
  4. 综合信息服务
  5. 提高系统的性能性价比,维护方便,拓展灵活

4.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4.4.1.网络硬件

  1. 服务器(服务提供者)
  2. 工作站
  3. 网络接口卡(具有独一无二的mac地址)
  4. 通信介质
    • 双绞线(通信距离不超过100m)(连接器为RJ-45)(价格便宜,常常使用)
    • 同轴电缆(比双绞线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但是成本更高)
    • 光缆(高带宽低衰减安全性高不易干扰腐蚀)(弯曲易折接口成本高)
  5. 中继器/集线器(仅放大信号)
  6. 交换机:基于mac地址在同一网段内转发数据帧
  7. 路由器:根据IP地址和路由表选择最佳路径转发数据包,实现NAT,将私有IP映射为公有IP
  8. 网关:在不兼容的协议之间进行信息转换

4.4.2.网络软件

  1. 网络操作系统
  2. 网络协议软件

4.5.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 星型拓扑结构:(以一个节点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系统局域网拓扑结构)
    • 可靠性高,方便服务,故障诊断容易
    • 安装费用高,扩展困难,对中央节点的依赖性强
  2. 总线形拓扑结构
    • 布线容易,电缆用量小,可靠性高,易于扩充,易于安装
    • 故障诊断困难,需要配置中继器
  3. 环型拓扑结构(适用于光纤)
    • 电缆长度短,适用于光纤,无差错传输
    • 可靠性差,故障诊断困难,调整网络困难
  4. 树型拓扑结构(互联网拓扑结构)
    • 结构简单,成本低,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不产生回路,每个链路都支持双向传输,扩充方便灵活
    • 任何一个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对根的依赖性太大

4.6.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技术

  1. 网络广播(多播)
  2. 点到点网络(单播)
  3. 一对多(组播/多播)

  4. 小的网络采用广播,大的网络采用点到点

4.7.计算机网络的交换方式

  1. 电路交换(主要应用于电话通信网中,通过建立预留的物理线路实现电话交换)
    • 独占性,实时性,可靠性
    • 建立连接慢,资源利用率低,兼容性差
  2. 报文交换(在交换结点采用储存转发的传输方式)
    • 无连接建立时延,可切换路径,兼容性好,提供多目标服务,允许建立数据传输的优先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 转发时延长,缓冲需求大,实时性差,错误开销大,容错率低
  3. 分组交换(仍采用储存转发传输方式,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逐个地发送给出去,互联网采用)
    • 分组的转发和储存并行,提高速度,简化了储存管理,提高容错率,减少重发数据量
    • 仍存在转发时延,增加了5%~10%的冗余信息,需要额外的时序,丢失和重复分组处理

4.8.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 用层次结构构建复杂系统——服务
    • 垂直调用和逐层封装——接口
    • 两端每一层之间有相应的约定——协议
  2. 分层的优点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灵活性好
    • 结构上可分割开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3. 分层体系结构
    • (\(\text{De}\ \text{jure}\))ISO发布(OSI/RM)参考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7层
    • (\(\text{De}\ \text{facto}\))TCP/IP体系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4层
OSI参考模型 TCP/IP体系结构 TCP/IP协议集
应用层 应用层 Telnet、FTP、SMTP、DNS、HTTP等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传输层 TCP、UDP等
网络层 网际层 TP、ARP、RARP、DCMP等
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各种通信网络接口(以太网、令牌环、帧中继、ATM等)
物理层

4.9.局域网基础

  1. 局域网特点:
    • 共享传输信道
    • 范围有限,覆盖范围一般在几公里范围内
    • 传输速率高
    • 工作可靠,误码率低
  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常用星型,环型,总线型。星型拓扑结构在局域网被广泛采用
  3.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 使用一系列IEEE 802标准
    • IEEE 802.3(有线局域网,以太网),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IEEE 802.15(蓝牙),IEEE 802.16(无线城域网)
    • 体系结构由物理层,介质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组成
  4. 介质访问控制技术(Media Access Control——MAC)
    •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1. 侦听信道(Carrier Sense):在发送数据之前,设备首先会侦听信道,检测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如果信道被占用,设备将等待一段时间再次尝试
      2. 随机等待时间:如果信道忙碌,设备会等待一段随机生成的时间。这个随机等待时间的目的是避免多个设备同时尝试发送数据,从而减少碰撞的可能性。每个设备会选择不同的等待时间,以增加公平性
      3. 清空信道:一旦设备完成了随机等待时间,它会再次侦听信道。如果信道仍然忙碌,设备将继续等待和随机等待。如果信道变为空闲,设备将发送数据
      4. 数据发送:一旦设备确定信道空闲,它将发送数据。其他设备在接收到数据之前会继续侦听信道,以确保不会发生碰撞
      5. 确认和重传:接收设备会发送确认信号来确认接收到的数据。如果发送设备没有收到确认,它将认为数据丢失,并尝试重新发送
    • 作用:用于局域网、无线局域网及其它网络中。它通过侦听信道、随机等待时间和数据发送等步骤,确保多个设备之间的公平竞争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每个节点能够将信息发送到介质上去

5.Internet基础

5.1.Internet地址

  1. Internet为联网的每个网络和每台主机分配了唯一一个逻辑地址,称为IP地址
  2. IP地址反应拓扑结构,由Internet机构管理。mac地址由设备厂商确定,不宜用于反应网络结构

  3. IP地址

    1. 格式: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2. 记法:采用32位点分十进制,可容纳约40亿台计算机同时上网
    3. 类型:
      1. A类:前8位网络号,001.x.y.z~126.x.y.z
      2. B类:前16位网络号,128.x.y.z~191.x.y.z
      3. C类:前24位网络号,192.x.y.z~223.x.y.z
  4. IP分配指南

    1. 网络号不能为127,该标识号被保留作回路及诊断功能
    2. 不能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各位均置1或0
    3. 对于本网络来说主机号应该是唯一的
  5. IPv6地址

    • IPv6使用128位IP编址方案,共有\(2^{128}\)个IP地址,采用冒号十六进制表示

5.2.Internet基本服务

  1. WWW:浏览器+Web服务器+HTTP协议(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物理网络,是一种信息服务器的集合标准,是Internet的基础服务)(提供网页浏览的分布式应用系统)
  2. 电子邮件:SMTP(发送协议),POP3(接收协议),IMAP(接收协议)

5.2.1.http协议

  1. http(Browser/Server架构)(应用层协议)客户端(浏览器)与web服务器的http端口(80)建立tcp连接
  2. 发送请求报文
    • 数据组成:请求行,请求头部,空行,请求数据
    • 数据内容:请求方法,URL,协议版本,请求头部,请求数据
  3. 服务器接受请求并返回http响应
    • 响应:状态行,响应头部,空行,响应数据
  4. 释放tcp连接
  5. 客户端浏览器解析html内容

  6. 无状态协议:http协议自身不对请求和响应之间的通信状态进行保存

  7. 无连接协议:http协议限制每次连接只能处理一个请求

  8. http状态码(响应——状态行)

    1. 1xx:接收的请求正在处理
    2. 2xx:请求正常处理完成
    3. 3xx:重定向
    4. 4xx请求错误
    5. 5xx:服务器错误

6.HTML、CSS、JS

6.1.HTML

  1. head元素(不会显示在浏览器的文档窗口)
    • title: 定义HTML文档的标题
    • meta: 标记搜索引擎显示的关键词,标记文档的作者,标记页面的解码方式,自动刷新网页
  2. body元素
    • bgcolor: 标志HTML文档的背景颜色
    • background: 标志HTML文档的背景图片
    • bgproperties=fixed: 使背景图片成水印效果,不随滚动条的滚动而滚动
    • text: 标志HTML文档的正文文字颜色
    • leftmargin和topmargin: 设置主题内容距离左端和顶端的距离
  3. 文字属性标志
    • 文字颜色
    • 文字字体
    • 文字大小
    • 文字标题: h#, /h#
  4. 文字布局
    • 段落: p, \p
    • 空白占位符: &nbsp
    • 换行: br
  5. 超链接: a
  6. 表格: table
    • 定义行: tr
    • 定义表头: th
    • 定义单元格:td
    • 单元格宽: width
    • 单元格高: height
    • 表格边缘粗细: border
    • 对齐: valign -> top, middle, bottom, baseline
  7. 表单: form
    • 按钮: submit, reset
    • 复选框: checkbox
    • 单选框: radio
    • 下拉列表: select
  8. 框架: frameset
    • 行: cols
    • 列: rows

6.2.CSS

CSS:层叠样式表,定义如何显示HTML元素,解决了内容与表现分离的问题。多个样式定义可层叠为一个。

  • 组成:

    • 选择器:需要改变样式的HTML元素
    • 多条声明:属性,值
  • 选择器——2种

    • id选择器:可以为标有特定id的HTML元素指定特定的样式
    • class选择器:可以在多个元素中使用
  • 插入方式——3种

    1. 外部样式
    2. 内部样式
    3. 内联样式

6.3.JavaScript

  • JavaScript:是一种轻量级的解释型编程语言,可插入HTML页面,可由所有的现代浏览器执行。

  • 输出流函数:document.write()

  • 对事件的反应:alert()
  • 改变HTML内容:getElementByld(),element.src.match()

6.4.动态网页

  • 使用HEML+ASP,HTML+PHP,HTML+JSP来实现
  • 需要web应用服务器支持其编译运行,将编译结果提交给浏览器来显示
  • 动态网页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大大降低来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 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网站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如用户注册,登录,搜索等。

7.语义网基础

7.1.智能的定义

  • AI的两条途径

    1. 基于符号表示的途径
    2. 基于统计表示的途径
  • 符号主义:智能即符号计算(慢速思考)

    • 计划制定,推理,语言生成
    • 数据越多性能越差,少量数据即可工作,可解释易干扰
  • 连接主义:智能即神经元连接(快速思考——深度学习)
    • 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肢体动作,语音生成
    • 数据越多性能越好,依赖大量数据,不可解释抗干扰
  • 行为主义:智能即行为反应

Web 1.0(HTTP, HTML, URL)——(静态页面)\(\to\)Web 2.0(CGI, ASP, JSP, PHP)——(用户生成式内容)\(\to\)Web 3.0(语义网,发明者:Tim Berners-Lee)(RDF, RDFS, OWL)

7.2.知识描述语言

  • RDF(不具备推理能力):使用三元组描述语义空间

    • 命名资源(I),未命名资源(B),自解释资源(数据)(L)
    • 主语(I, B)+谓语(I)\(\to\)(I, B, L)
    • W3C标准:RDF是一个(拥有XML语法,能表达语义的)图形化的表示,使用RDF statement把资源描述成(属性,值)集合,以三元组形式表示,包含主谓宾(S, P, O)
  • RDFS(具有类型推理能力):扩展了RDF,来表示资源的类型,以及类型的属性,为模型添加了约束,拥有额外的推导规则

    • 表达能力依然有限:没有定义域和值域的条件化限制,没有存在/基数限制,没有完整的逻辑运算符,没有传递性,自反或者对称性属性描述。
  • OWL(具有属性推理能力):用于高级概念表达的语言组件,有基于数量的表示(全称/存在两次),有表达限制和约束的公理。

    • 查询语言与协议:SPARQL

9.无线网络概述

9.1.无线网络分类

  • 覆盖范围

    1. 无线个域网
    2. 无线局域网(WLAN,IEEE 802.11)
    3. 无线城域网(WiMax,IEEE 802.16)
    4. 卫星网络
  • 应用类型

9.2.无线通信

  • 无线电频谱特点

    1. 有限性
    2. 排它性
    3. 复用性
    4. 非耗尽性
    5. 传播性
    6. 易干扰性
  • 无线频谱划分

    • 国际上将无线电波频谱分为12个频段,通常的无线电通信只使用其中第4-12频段
    • ITU规定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工业科学医疗)频段开放给三类机构使用,无需许可证授权,可免费使用
    • ISM频段:美国(908-928MHz,2.4-2.4835GHz,5.725-5.850GHz),欧洲(868MHz,433MHz),2.4GHz为各国通用。使用需遵守一定发射功率(<1W),不能干扰其它频段。许多无线网络工作于ISM频段
    • 300MHz-300GHz频段,1m-1mm波长(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为微波
  • 无线信号的损耗: [主要]衰减(有线介质衰减,无线介质衰减——放大器或中继器)和衰减失真(放大器放大高频部分),自由空间损耗,噪声,大气吸收,多径,折射。(其它损耗)

9.3.无线传输介质和方式

  • 无线传输空间:地球大气层和外层空间
  • 无线传输介质

    • 导向传输介质:有线通信
    • 非导向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
  • 微波通信

    • 频率高,波长短,视距通信,频率范围2~40GHz
    • 衰减慢:微波损耗随距离平方而变化。而双绞线和同轴电缆损耗随距离呈指数变化。微波系统中继器或放大器可彼此相距很远
    • 容量大,质量好,可沿直线传至很远距离易受电磁干扰
    • 主要损耗来源于衰减
    • 地面微波天线:更长距离需要使用多个中继站,微波链路两两串联
    • 卫星微波通信:范围大,距离远,不受地面灾害影响,易广播,多址通信,信号传输时延
  • 红外线通信:收发器距离均不能超过视线范围,不易发现和截获,保密性强,几乎不受电磁和人为干扰,抗干扰性强,不易发现和截获,保密性强,传播易受天气影响

  • 蓝牙技术

  • 近场通信(NFC)

  • 信号的调制:将输入信息变换为适于信道传输形式

    • 信号源信息:基带信号→已调信号
    • 常用调制方式:模拟,数字,脉冲
  • 信号的扩频

    • 利用传输信息无关的码对被传输信号扩展频谱,使之占有远远超过被传送信息所必须的最小带宽
    • 对各种类型噪声和多径失真具有免疫性
    • 隐藏和加密信号。接收方必须知道扩展代码,才可恢复原始信息
  • 复用和多址(复用是实现多址的前提)

    • 信道复用:两点间信道中同时传输互不干扰的多个信号
    • 多址接入:多点间实现互不干扰多边通信
    • 复用方式: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空分复用,极化复用,波分复用
    • 多址复用: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空分多址
  • 时分复用多址:给定频带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传递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隙,各用户使用某一时隙,突发脉冲序列方式接受和发送信号

  • 频分复用多址:传输频带划分为若干较窄且互不重叠子频带,各用户分配一个固定子频带
  • 码分复用多址
  • 空分复用多址:利用空间特征区分不同用户

10.名词解释

  • TCP: Transmiss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 IP: Internet Protocol 网际协议
  •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包协议
  • WWW: World Wide Web 万维网
  • 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
  •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 DNS: 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系统
  •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媒介访问控制
  •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
  • P2P: Point to Point 点对点
  •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
  •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 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
  •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局域网
  •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

网站的设计流程

  • 确定内容
  • 确定表现形式
  • 确定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