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日本灭亡中国的企图
- 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
-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向沈阳城等地发起进攻。至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 (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
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2.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1).中共举起抗日武装旗帜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在华北事变后,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标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成)
- 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倾向。
-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在华北事变后,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的宣言。
-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1).战略防御阶段
- 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 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除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失败而结束)
- 客观原因:日军在力量对比上占很大优势。
- 主观原因: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
- 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统治,因而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 从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除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失败而结束)
(2).战略相持阶段
-
国民党抗战日趋消极
-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
豫湘桂大溃败
4.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
-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 (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
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总方针。
(2).敌后战场的开辟
-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 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战略防御阶段: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 战略相持阶段: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 中共以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有理,有力,有节)
-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 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 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 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 又联合又斗争(有理,有力,有节)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 抗日民主政权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开明绅士)各占。
-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
-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 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压迫,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 实行交租交息。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使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塞外江南。
- 厉行精兵简政。
- 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5).抗日民主运动与文化工作
- 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 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6).中共的自身建设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 毛泽东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性,明确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及发展的原因。
- 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 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
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1942年,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起来。
-
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
- 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 中共七大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
- 中共七大,毛泽东在大会预备会上强调看齐意识。
- 中共七大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
-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抗日战争的胜利
- 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
- 日本投降和台湾光复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1945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
-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中国人民孤军奋战,抗击了百万日军的进攻,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西线德军,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 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陆军主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军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 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
- 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